时间: 2025-04-25 09:4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43:01
“志同心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们的志向和心思都一致,形容彼此思想一致,目标相同。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团队或个人之间的高度协调和一致性。
在文学作品中,“志同心合”常用来描述战友、伙伴或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同目标。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心意相通,或者在讨论团队合作时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效应和目标一致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心心相印”更侧重于情感上的共鸣,“同心协力”强调共同努力,“志同道合”则侧重于志向和兴趣的相投。反义词则反映了思想和目标的不一致或冲突。
“志同心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它是由“志同”和“心合”两个词组合而成,强调的是志向和心思的一致性。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因此“志同心合”这样的成语在社会交往和团队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和谐与一致性的文化特点。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团结、合作和共同进步。它能够激发人们对于团队精神和协作力量的正面联想。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在一个项目团队中工作,团队成员之间志同心合,我们的合作非常顺利,最终项目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志同心合,共绘蓝图,携手前行,无畏风雨。”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群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象征着团结和一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团队成员齐声高呼口号,展现出一致的决心和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united in purpose”或“of one mind”,它们都强调了目标和思想的一致性。
“志同心合”这个成语在强调团队合作和一致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有其对应的概念。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对于促进团队合作和增强集体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同】 ——见“胡同”hútòng。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