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9:05
后备役: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军事领域中,已经完成正规服役但仍保留在预备役名单上的军人。他们可能在国家需要时被征召回来执行军事任务。
“后备役”一词源自军事术语,随着现代军事制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后备役的具体含义和作用有所变化,但核心概念始终围绕着预备和备用。
在许多国家,后备役制度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公民的保护和依赖。
提到“后备役”,可能会联想到责任感、牺牲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个词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有家庭成员或朋友涉及军事领域。例如,一个家庭成员被征召为后备役,可能会给家庭带来紧张和不确定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后备役”比喻为生活中的备用计划或未雨绸缪的态度:
如同后备役,默默守候, 在风暴来临前,紧握盾牌。 生活的不测,我们预备, 以坚韧之心,迎接每个挑战。
在不同国家,后备役的具体制度和称呼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美国的“National Guard”和俄罗斯的“Reserve Forces”都是类似的概念,但具体执行和组织方式各有特点。
“后备役”这个词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国防,也体现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相关概念和情感。
1.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2.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
3.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