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1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9:39
词汇“声曲”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声曲”可以理解为“声音的曲调”或“声音的旋律”。它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声音模式或旋律,或者是声音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形式。
由于“声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音乐领域,它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旋律或曲调。在文学或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声音的特性或变化。
由于“声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声”和“曲”两个字组合而成,分别表示声音和曲调。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特定的声音或旋律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象征。例如,某些民族音乐中的特定声曲可能代表着特定的情感或传统。
“声曲”可能让人联想到悠扬的旋律、深沉的声音或是某种特定的氛围。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或是对某种情感的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声曲”这个词,但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些特定的声音体验,如自然界的声音、音乐会上的演奏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夜莺的声曲,编织着梦的篇章。”
结合图片或音乐,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的森林,夜莺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形成一种神秘而美妙的声曲。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melody of sounds”或“sound pattern”可以传达相似的概念。
“声曲”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表达声音特性和旋律的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以用来丰富描述声音的词汇,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