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4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2:47:09
“城北徐公”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字面意思是“城北的徐公”,其中“徐公”指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士徐无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文学作品中,“城北徐公”常用来比喻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讨论古代人物的品德和行为。
“城北徐公”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形容品德高尚人物的代名词。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讨论中。
在传统文化中,“城北徐公”代表了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即德才兼备,行为端正。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贤士的尊重和推崇。
提到“城北徐公”,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的礼仪之邦,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美好印记的贤士。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讨论历史人物时,我会经常遇到并思考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城北徐公影,千年犹在心。
德行传世远,风范至今钦。
想象一幅画面:在古代城池的北侧,一位贤士徐公正与村民交谈,他的形象庄重而亲切。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骑士精神”或“绅士风度”,这些都是用来形容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物。
“城北徐公”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代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古代*对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尊重。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身高八尺,容貌漂亮,他穿上华丽的衣服问自己的妻子,自己与城北美男徐公谁美?妻子与妾都说他最美。第二天又问家里的来客,客人也是如此说。然而城北徐公来了,邹忌照了照镜子,感到自愧弗如
我没有~那么漂亮。
1.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
2.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3.
【徐】
(形声。从彳(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安行也。 、 《易·困》。虞注:“坤为徐。”-乃徐有说。 、 《战国策·宋策》-徐其攻而留其日。 、 《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 《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
4.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