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5:12
“不许”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不允许”或“禁止”。它表达了一种命令或规定,即某行为或状态不被允许发生或存在。
在不同的语境中,“不许”可以有不同的强度和含义: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正式程度,例如“禁止”通常更正式和强烈,而“不许”则更口语化。
“不许”由“不”和“许”两个字组成。“不”表示否定,“许”原意为允许。在古代汉语中,“许”也有承诺的含义,因此“不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不承诺或不保证的意味。
在中国文化中,“不许”常与权威和纪律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不许”也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保护。
“不许”可能引起一种限制感或压迫感,尤其是在个人自由受到限制时。它也可能激发反叛或挑战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不许”在公共场合的规定,如图书馆内不许大声喧哗,这让我意识到公共空间中个人行为的影响。
在诗歌中,“不许”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禁锢:
月光不许我靠近,
星辰不许我触摸,
爱,不许我言说。
“不许”可能让人联想到红色禁止标志或严厉的声音命令,如警察的哨声。
在英语中,“不许”可以对应为“not allowed”或“forbidden”。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不许”的理解和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不许”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在语言中扮演着规范和约束的角色。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规则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许】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听从其言也。-许,听也。 、 《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王子许。 、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武王伐纣平话》-[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 、 《书·金滕》-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列子·汤问》-杂然相许。 、 《战国策·魏策》-其许寡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可不许。 、 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组词】
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 许肯、 许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