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6 18:0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6 18:06:37
有口难辩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虽然有嘴巴,但却难以辩解”。它形容一个人虽然想要解释或辩解,但由于某种原因(如证据不足、情况复杂、对方不信任等),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无法说服他人或澄清事实。
有口难辩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辩解困境的普遍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无法辩解情景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言多必失”和“沉默是金”,因此有口难辩** 这个成语也反映了这种文化倾向。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认为过多的辩解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误解,因此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在某些情况下保持沉默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沮丧。它让人联想到在困境中挣扎却无法摆脱的无力感,以及面对不公或误解时的无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被误解的情况,当时我感到有口难辩,因为无论我怎么解释,对方都不愿意相信我。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沉默的夜里,我**有口难辩**,
星光不语,月光不解,
心中的波澜,无法言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群质疑的目光中,嘴巴张开却无法发出声音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默的氛围中偶尔传来的质疑声,以及内心的无声呐喊。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或 "caught in a bind",虽然这些表达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口难辩,但它们都描述了在困境中难以摆脱的情景。
有口难辩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无法辩解的困境中的无奈和无力感。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表达方式,还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普遍情感体验。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它。
孟夫人有口难辩,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
1. 【有】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4.
【辩】
(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辩,治也。 、 《周礼·乡士》-辩其狱讼。 、 《礼记·曲礼》-分争辩讼。 、 《韩非子·八经》-辩者言之信。 、 《书·酒诰》-勿辩乃司。 、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
【组词】
辩证;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