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2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20:36
“旦夕之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早晨和晚上之间”,通常用来形容时间非常短暂,变化迅速,如同从早晨到晚上那样快。这个成语强调了事物变化之快,往往出人意料。
在文学作品中,“旦夕之间”常用来描绘戏剧性的变化或转折,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悬念。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生活中的突发**或快速变化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金融、科技等,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市场的快速波动或技术的迅速发展。
同义词:
反义词:
“旦夕之间”源自古代汉语,旦指早晨,夕指晚上,两者之间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就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时间观念强调“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旦夕之间”正是这种时间观念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变化迅速的认知。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讶和紧迫感。它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提醒我要时刻准备应对不可预见的情况。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亲眼见证了一个项目的成功在旦夕之间变成了失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旦夕之间,花开花落,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日出日落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钟表快速走动的声音,这些都与“旦夕之间”的快速变化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the blink of an eye”或“in a flash”,它们都传达了时间极短、变化迅速的含义。
“旦夕之间”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快速变化的情况。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不仅增加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时间概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8回:“~,与梅同落。随逐花魂,渺焉空际。”
1.
【旦】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世说新语·贤媛》-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 《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 、 清·方苞《狱中杂记》-号呼达旦。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组词】
旦日、 旦明
2.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间】
(会意。古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jiàn) 本义:门缝)。
同本义。泛指缝隙;空隙。
【引证】
《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 、 《墨子经》-有閒中也。又,閒不及旁也。 、 《孟子》-其閒不能以寸。 、 、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 、 、 宋·文天祥《 后序》-得间奔真州。
【组词】
间出、 间缺、 间蹊、 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