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2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20:59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的标题,由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著。这篇游记记录了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所见所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文学语境中,“游褒禅山记”是研究宋代文学和游记文学的重要文本。在口语和日常交流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指代游记文学或特定的文学研究领域。
同义词:游记、旅行笔记、纪行 反义词:(由于“游褒禅山记”是一个特定文本的标题,反义词不适用)
“游褒禅山记”作为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标题,其词源直接关联到作者王安石和作品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的游记文学创作。
在宋代,游记文学是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兴趣。《游褒禅山记》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趣味。
阅读《游褒禅山记》可能会引发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人生深层次思考的共鸣。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个人经历因人而异,以下为假设性描述) 在大学的中文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游褒禅山记》,这篇作品激发了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促使我开始探索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
(创作性使用示例) 在诗歌中:
山径蜿蜒入云深,
游人如梦访禅心。
褒禅山记千古韵,
王安石笔下生。
(视觉联想) 想象一幅山水画,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一文人墨客在山径上徐行,这可能是《游褒禅山记》带给人的视觉联想。
(听觉联想) 想象山间的鸟鸣和溪流声,这些自然的声音可能与阅读《游褒禅山记》时的内心体验相呼应。
(跨文化比较示例)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作品可能是18世纪的旅行日记,如《格列佛游记》,虽然内容和风格不同,但都是通过旅行者的视角来探索世界和自我。
《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文化和文人心态的窗口。通过对这篇作品的学*,可以增进对**古代文学和哲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启发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1.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褒】
(形声。从衣,保声。本义:衣襟宽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褒,衣博裙。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
【组词】
褒袖、 褒衣博带
3.
【禅】
(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禅,祭天也。 、 《风俗通》-正失禅谓壇墠。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5.
【记】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记,疏也。 、 《广雅》-记,识也。 、 《礼记·内则》-记有成。 、 《礼记·学记》-记间之学。 、 《后汉书·应奉传》-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记天圣中。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
【组词】
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 记心、 记念、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