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1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11:44
“弹铗求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弹动剑鞘以求通达。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弹其铗而歌者三。”原意是指弹剑而歌,表达的是一种不满和渴望改变现状的心情。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渴望得到重用或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文学作品中,“弹铗求通”常用来描绘那些怀才不遇、渴望得到赏识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职业发展或个人抱负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分析古代文人的心态和行为。
“弹铗求通”源自《左传》,最初描述的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即弹剑而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抽象化,用来形容人的心理状态和愿望。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往往被描绘为怀才不遇的形象,因此“弹铗求通”这个成语在文学和历史作品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既悲壮又充满希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理想的人,激发人们对坚持和努力的共鸣。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职业发展的讨论中听到同事用“弹铗求通”来形容自己对更高职位的渴望,这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弹铗求通”融入到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状的不满中:
弹铗求通梦未央,
长歌当哭泪两行。
志在四方心不改,
愿随风起舞云翔。
想象一个古代文人在月光下弹剑而歌的画面,或是听到古琴的悠扬旋律,这些都能激发对“弹铗求通”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y for recognition”或“yearning for succes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渴望被认可和成功的情感。
“弹铗求通”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不肯扫门觅仕,复懒弹铗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