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3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33:05
“古心古貌”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心态和外貌都显得古老、传统,具有一种古典的气质和风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思想、行为和外表上都保持着一种传统和古典的风格,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古心古貌”常用来形容那些坚守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人物,如古代的隐士、文人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那些穿着打扮或行为举止显得古板、不合时宜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化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或事物。
同义词:古板、传统、守旧、古典 反义词:现代、时尚、前卫、新潮
同义词中,“古板”强调的是固执不变,缺乏灵活性;“传统”强调的是遵循历史传承下来的*俗和价值观;“守旧”强调的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坚持旧有的观念和做法;“古典”则更多指艺术或文学上的古典风格。反义词则分别代表了与“古心古貌”相对立的现代、时尚、前卫和新潮的特点。
“古心古貌”这个词汇源自汉语,由“古”和“心”、“貌”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常有对“古”的赞美,认为“古”代表着一种高尚、纯粹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古典风格和心态的人。
在**文化中,“古心古貌”常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背景下。这个词汇体现了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对古典美学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保持“古心古貌”的人可能会被视为与时代脱节,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尊重。
“古心古貌”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敬仰和怀旧。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内心宁静和外在古典风格的人,他们像是时间的见证者,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美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书法家,他总是古心古貌,坚持用传统的笔墨纸砚书写,他的作品充满了古典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受启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古心古貌”:
在喧嚣的都市中,
他如一株古松,
古心古貌,
书写着千年的诗篇。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穿着古代服饰的文人,手持毛笔,在古朴的书桌上书写。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古筝或古琴的曲子,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old-fashioned”或“traditional”来形容类似的概念。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文化中的“和风”(わふう)也有类似的含义,指的是传统和古典的风格。
通过对“古心古貌”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传统和古典的风格,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古心古貌”可能需要勇气和坚持,但它也是一种对美好传统的坚守和追求。
古心古貌,读前辈未见之书。
1.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4.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