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9:16
“三耳秀才”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俗语,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从字面意思来看,“三耳”可能指的是比正常多出的耳朵,而“秀才”则是古代**对有一定学识的人的称呼。结合起来,这个词汇可能指的是一个有着超乎寻常听觉能力的人,或者是一个学识渊博、能够听取多方意见的人。
由于“三耳秀才”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具有超常的听觉能力或者是一个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人。在口语中,如果有人提到“三耳秀才”,可能是在开玩笑或者形容某人特别善于听取建议。
由于“三耳秀才”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某个特定文学作品或方言中的创造性用法。
在古代**,“秀才”是对通过初级科举考试的人的称呼,代表着一定的学识和地位。如果“三耳秀才”在某个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被使用,它可能是在强调一个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倾听和理解。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神秘和超凡的感觉,因为它结合了超自然的元素(多出的耳朵)和学识的象征(秀才)。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可能不多。但如果在一个需要强调倾听和理解的环境中,使用“三耳秀才”来形容某人可能会非常有趣和有效。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耳秀才听风语,智慧如海深无底。”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有着额外耳朵的智者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种超乎寻常的倾听能力。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能会强调某人的倾听能力和学识。
“三耳秀才”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探讨倾听和学识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以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工具,用来形容那些特别善于倾听和理解的人。
兖州张审通为泰山府君所召,额上安一耳,既醒,额痒,果生一耳,尤聪俊,时号‘三耳秀才’。
天上有九头鸟,人间有~。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秀】
(会意。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本义:谷物抽穗扬花)。
同本义。
【引证】
《尔雅》-荣而实者谓之秀。 、 《广雅》-秀,出也。 、 《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组词】
秀发、 秀穗、 秀而不实
4.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