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0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00:35
“民食”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民众的食物,基本含义是指普通百姓日常饮食所需的食物。它强调的是食物的大众性和普遍性,与“贵族食品”或“奢侈品”相对。
在文学中,“民食”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社会的底层生活,如贫困、艰辛或简朴。在口语中,它可能简单地指代日常饮食,不带有太多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农业或食品科学,它可能涉及到粮食生产、食品安全和营养均衡等问题。
“民食”一词源于汉语,由“民”和“食”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
在**文化中,“民食”常常与“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相联系,强调食物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它也与粮食安全、物价稳定等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民食”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朴实无华的生活和勤劳的农民。它传递出一种踏实和满足的情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社区项目,旨在提高民食的质量和多样性,通过教育居民如何选择和准备健康的食物,改善他们的饮食*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民食”:
晨曦初露,田间劳作,
民食之源,汗水浇灌。
简朴滋味,心满意足,
百姓餐桌,和谐共融。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金黄的麦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远处炊烟袅袅升起。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民食”的温馨和实在。
在不同文化中,“民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印度,民食可能包括大量的香料和豆类;在日本,则可能强调鱼类和米饭。
通过对“民食”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食物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多样性。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也启发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尊重食物。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