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5:21
词汇“摘埴索涂”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并不容易直接理解。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摘埴索涂”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里的“摘埴”指的是摘取泥土,“索涂”则是寻找涂饰,整个成语比喻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一旦目的达到,手段就不再重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努力和手段,以及目标实现后对这些手段的忽视或遗忘。在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使用,因为它较为文雅且含义深奥。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文学研究中,可能会更频繁地引用这个成语来讨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摘埴索涂”源自《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成语体现了道家对于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但在某些文学和哲学讨论中仍被引用。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于结果导向和过程价值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这种对目的与手段的区分和评价仍然存在,但可能更多地被应用于学术和哲学讨论中。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深沉和哲理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忽视或遗忘那些帮助他们达到目标的努力和手段。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提醒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不要忘记那些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的人和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摘埴索涂终得果,忘却筌蹄意自悠。”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在书房中沉思的画面,或者是古琴的悠扬声音,象征着深邃的思考和哲学的探索。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end justifies the means”来表达,意为“目的证明手段的正当性”,但这个表达更强调目的的重要性,而不像“摘埴索涂”那样强调对手段的遗忘。
“摘埴索涂”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语言中使用,但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来思考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凡舟车之运转流行,道里之险易涩滑,岩墙之必压,坎陷之至凶,摘埴索涂,都忘趋避。
夸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惑。
1.
【摘】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啻(chì)声。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摘,摭果树实也。 、 《广雅》-摘,取也。 、 《新唐书·承天皇帝传》-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以摘之。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摘而藏之。
【组词】
摘胆剜心、 摘肩儿、 摘青、 摘瓜抱蔓、 摘桃子、 摘棉花;摘苹果
2.
【埴】
细腻的黄粘土。
【引证】
《说文》-埴,黏土也。从土,直声。 、 《书·禹贡》-厥土赤埴坟。 、 《考工记》-博埴之工二。 、 《庄子·马蹄》-我善治埴。 、 《淮南子·齐俗》-若玺之抑埴。 、 《湘源二妃庙碑》-桴木负埴,载流于。
土地。
【引证】
《法言·修身》-埴索涂,冥行而己矣。
3.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
4. 【涂】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