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8:09
“大公至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极为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处理事务时的高度公正性和无私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完全按照公正的原则行事。
在文学作品中,“大公至正”常用来形容法官、官员或领导者的行为,强调他们的公正无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赞扬某人在处理纠纷或决策时的公正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或管理学中,这个词汇用来描述理想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
“大公至正”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道德上的高标准和行为上的严格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地出现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
在**文化中,“大公至正”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紧密相关,是社会对个人特别是领导者的一种期望。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评价政治人物或公共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庄重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正义、公平和道德的高标准。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论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公正处理的情况,如家庭纠纷或朋友间的争执,使用“大公至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表达自己希望公正解决问题的立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大公至正”来描绘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如:
他心如明镜,大公至正, 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法官的庄严形象,或是在历史剧中看到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重的音乐或严肃的演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mpartial”或“fair and just”,虽然这些词汇在语义上接近,但“大公至正”更多地带有文化和历史的色彩。
“大公至正”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公正和道德的观念。
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
4.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