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5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54:12
民事案件是指涉及私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纠纷,通常不涉及刑事犯罪。这类案件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财产权属争议、家庭关系问题(如离婚、抚养权争议)、侵权行为(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
“民事案件”一词源自拉丁语“civilis”,意为“公民的”或“城市的”,在法律领域中逐渐演变为指代涉及私人权利和义务的案件。
在现代社会,民事案件是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保障了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提到“民事案件”,可能会联想到法庭、律师、证据、判决等,给人以正式、严肃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民事案件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个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在创作中,可以将民事案件作为一个故事的背景,通过复杂的法律程序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在不同文化中,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和法律体系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原则(如公正、公平)通常是共通的。
“民事案件”是法律领域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不仅涉及法律知识,还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对于法律学习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
4.
【件】
(会意。从人,从牛。《说文》:“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本义:分解,分开) 同本义。
【引证】
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件错理微。
【组词】
件别、 件举
计量某些个体事物、衣服等。
【引证】
《朱子语类辑略》-不要因一事而惹出两件三件。
【组词】
三件行李;件把、 件件、 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