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0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00:32
“伪貌”这个词汇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虚假的外表或伪装的外貌。它强调的是一种不真实或欺骗性的外观,可能用来隐藏真实的本质或意图。
在文学作品中,“伪貌”常用来描述人物的虚伪或伪装,如“他总是戴着伪貌,让人难以看清他的真实面目。”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真诚,例如:“别被他的伪貌所迷惑,他其实很自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伪貌”可能被用来分析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中的伪装现象。
同义词中,“伪装”更侧重于行动上的掩饰,“假面”则形象地指代虚假的面具,“虚伪”强调内心的不真诚。反义词则直接指向真实和诚实的品质。
“伪貌”由“伪”和“貌”两个字组成。“伪”字古已有之,意为不真实、虚假;“貌”字则指外观、外表。两个字结合,强调了外表的虚假性。在古代文献中,“伪”字常用来批评政治上的虚伪行为,而“貌”则广泛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外观。
在**传统文化中,真诚和坦率被视为美德,而伪貌则常常被批评。在现代社会,随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伪貌现象愈发普遍,这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某些变化。
“伪貌”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欺骗和不信任。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真实性的渴望和对虚假的厌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需要辨别他人是否戴着“伪貌”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伪貌的世界里,我寻找着那一抹真实的色彩。”
视觉上,“伪貌”可能让人联想到戴着面具的人,或是那些表面光鲜却内里腐朽的事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听起来悦耳却充满谎言的话语。
在英语中,“伪貌”可以对应“false appearance”或“mask”,在不同文化中,对虚假外表的批评和警惕是普遍存在的。
“伪貌”这个词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警惕,同时也鼓励我们追求真实和真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虚假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1.
【伪】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为,为亦声。本义:欺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伪,诈也。 、 《礼记·月令》-无或诈伪淫巧。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组词】
伪诈、 伪怠、 伪服、 伪人、 伪巧、 伪臣、 伪民、 伪行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