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03:20
词汇“王梵志”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经过初步的搜索和研究,我发现“王梵志”可能是指唐代的一位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以下是对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王梵志是唐代的一位白话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文学语境中,“王梵志”通常指的是这位唐代诗人及其作品。在口语或非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为人所知,除非是在讨论**古代文学或诗歌时提及。
同义词:王维(另一位唐代诗人,但风格迥异)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对比其他风格更为典雅或浪漫的诗人,如李白。
“王梵志”这个名字本身没有复杂的词源,它是一个人名。在语言中的变化主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位诗人的认识和评价的变化。
王梵志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吏腐败等。他的作品在当时可能并不被主流文化所重视,但在后世却因其真实性和深刻性而受到推崇。
提到“王梵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艰辛和诗人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洞察。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由于“王梵志”并非现代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在学术讨论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是必不可少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社会的诗歌时,可以引用王梵志的诗句或以其风格为灵感,来表达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
结合唐代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市井生活的画卷,或是聆听一段古筝曲,来增强对王梵志诗歌的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王梵志”这样的诗人,但可以比较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诗人,如英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王梵志”这个词汇对于了解*古代文学和诗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一位诗人,也象征着一种关注社会底层、勇于批判现实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语言表达的深度。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梵】
(形声。从林,凡声。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梵,即芃之俗体。
3.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