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3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38:13
“死绥”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死亡的绥带”,其中“绥”指的是古代官员佩戴的绶带或腰带。因此,“死绥”可以理解为官员死亡后留下的绶带,通常用来象征官员的死亡或其职位的终结。
在文学作品中,“死绥”可能被用来象征某个人物的死亡或其职业生涯的结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更频繁地使用这个词汇来讨论古代官员的生平和死亡。
“死绥”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绥”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系在腰间的带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死绥”逐渐被用来象征官员的死亡,成为一种文学和历史上的象征性表达。
在**古代社会,官员的绶带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死绥”不仅代表了官员个人的死亡,也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或一个家族的衰落。
“死绥”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感觉,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死亡和结束。在文学创作中,它常常被用来营造一种悲凉或怀旧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死绥”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研究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和历史背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死绥”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例如:
岁月如梭,死绥轻垂,
一代风华,尽付东流。
想象一幅画面:一条古老的绶带静静地悬挂在空荡的房间里,周围是褪色的壁画和尘封的书籍,这样的场景会给人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死绥”的词汇,但类似的象征性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符号或物品来实现,例如西方的遗物或遗迹。
“死绥”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绥】
(会意。从糸(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绥,车中把也。 、 《礼记·少仪》-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 、 《左传·哀公二年》-子良授太子绥。 、 《我国古代的车马》-《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
【组词】
执绥、 绥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