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1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17:55
渴葬(kě z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因渴望而埋葬”,但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指的是一种传统*俗,即在人死后不久,由于某种原因(如战争、瘟疫、贫困等)无法及时举行葬礼,而不得不在尸体未完全腐烂前匆忙下葬的做法。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渴葬”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悲惨或绝望的情境,强调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无奈。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俗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民俗学或人类学等领域,“渴葬”可能被用来研究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类行为。
同义词:匆葬、急葬
反义词:厚葬、隆重葬
“渴葬”一词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在特定情况下对死亡处理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种*俗逐渐减少,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可能被提及。
在某些文化中,死亡和葬礼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事项,因此“渴葬”可能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或无奈之举。在社会动荡或灾难时期,这种*俗可能更为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无奈。
“渴葬”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它可能引发对历史苦难的反思和对现代生活的珍惜。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渴葬”这一概念,但在学*历史或阅读文学作品时,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对过去的苦难有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渴葬”来描绘一种悲壮的氛围: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渴葬成了最后的告别。
泥土掩盖了哀伤,
时间抚平了创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战场,士兵们的尸体被匆忙掩埋,这种场景可能带来一种沉重和悲凉的视觉感受。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悲壮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不同文化中,对死亡的处理方式各异,但“渴葬”这种因特殊情况而匆忙下葬的做法可能在某些文化中有所体现。例如,在战争或自然灾害中,不同文化可能都有类似的处理方式。
“渴葬”这个词汇虽然不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它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和灾难时的无奈和悲凉。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渴】
(形声。从水,曷声。本义:水干 )。
口渴。
【引证】
《广韵》-渴,饥渴。 、 《诗·王风·言子于役》-苟无饥渴。 、 《诗·小雅·采薇》-载饥载渴。 、 宋·苏轼《浣溪沙》-日高人渴漫思茶。
【组词】
好渴;当你渴的时候到罐子那里去喝水
2.
【葬】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葬,臧也。 、 《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 、 《荀子·礼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赐钱二百万以葬。 、 晋·干宝《搜神记》-分其汤肉葬之。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以衣冠葬之。
【组词】
葬堂、 葬式、 葬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