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5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51:38
词汇“作答”分析:
基本定义: “作答”字面意思是指对问题或考试中的题目给出回答或答案。它通常涉及书面或口头的回应,以展示对某个主题或问题的理解和知识。
语境分析: 在教育领域,“作答”常用于考试或测验中,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给出正确答案。在口语交流中,当被问及问题时,人们也会“作答”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息。在文学作品中,角色可能会“作答”以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人物性格。
示例句子: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回答、回应、解答 反义词:提问、发问、质疑
词源与演变: “作答”由“作”和“答”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作”有做、进行的意思,“答”则指回答。随着语言的发展,“作答”逐渐固定为表示给出回答的动作。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教育文化中,“作答”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交往中,恰当的“作答”能体现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
情感与联想: “作答”可能让人联想到考试的紧张氛围或面试的严肃场合。它也可能唤起对知识探索和问题解决的积极情感。
个人应用: 在学生时代,每次考试都是一次“作答”的经历,它考验着我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作答”融入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如“风轻轻作答,树叶沙沙响”。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个安静的考场,学生们低头认真“作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种场景能唤起专注和努力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作答”可以对应为“answer”或“respond”,在不同文化中,对问题的回应方式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作答”是沟通和学习中的基本技能,它不仅要求准确性,还涉及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作答”的艺术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和建立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答】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回话;应对。
【引证】
《诗·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 、 《仪礼·乡射礼记》-既发则答君而俟。 、 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 、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皆缄口不答。
【组词】
应答如流;答教、 答言、 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