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29
残骸:指物体在遭受破坏、事故或自然灾害后留下的部分或碎片。字面意思是指残余的、不完整的遗留物。
“残骸”一词源自中古英语“hernesse”,意为“遗骸”或“残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指代任何形式的破坏后遗留物。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残骸”往往与灾难、战争、历史变迁等主题相关联,反映了人类对破坏和重建的共同体验。
“残骸”通常带有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破坏、失去和重建的过程。它也可能激发对历史和人类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在一次地震后,我亲眼目睹了城市的残骸,那种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人类的渺小。
在诗歌中,可以将“残骸”用作隐喻,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消逝:
岁月如风,吹散了青春的残骸, 留下的,是回忆的碎片,在心中徘徊。
在不同语言中,“残骸”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在法语中为“débris”,在德语中为“Trümmer”。
“残骸”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在字面上指代破坏后的遗留物,还在文学和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残骸”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