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3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32:40
对比: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每个事物的特点。
对比一词源自拉丁语“comparatio”,意为“比较”。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contrast”,在中古英语时期进入英语词汇体系。
在许多文化中,对比被广泛用于艺术和设计中,以创造视觉冲击和美感。在社会学中,对比也用于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
对比常常让人联想到清晰和明确,它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关键点。在情感上,对比可以带来惊喜和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对比来解释新概念。例如,在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时,我会对比它与已知语言的异同,以便更快掌握。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对比来增强语言的韵律和意义:
黑夜与白昼, 静谧与喧嚣, 对比中,世界更显生动。
对比可以让人联想到强烈的色彩对比(如黑白照片)或音乐中的高低音对比,这些都能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contrast”和法语的“contraste”,虽然词汇不同,但概念相似,都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比较。
对比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功能强大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精确,也在思维上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在学习新事物时,对比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差异,从而深化我们的认知。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