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2:56
“作福”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进行善行、做好事,以期获得好运或福报。它源自于**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文学作品中,“作福”常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善良行为,如施舍、帮助他人等,强调其道德高尚和期望得到的好报。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作福”来鼓励他人行善,或者自嘲自己做了好事却未见好报。在专业领域,如**或哲学讨论中,“作福”可能被用来探讨道德行为与宇宙法则的关系。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作福”更强调行为的目的性和期望的回报,而“行善”和“积德”则更侧重于行为本身的价值。
“作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作善降之百祥”,意指行善可以带来各种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善行,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
在传统文化中,“作福”与、道教的因果报应观念紧密相关。在社会层面,鼓励人们“作福”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道德规范的形成。
“作福”这个词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善良、慷慨和希望。它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相信善行终将得到回报。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长辈教导我们要“作福”,无论是帮助他人还是参与公益活动,都是“作福”的具体体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作福”:
春风拂面,作福人间,
善行如花,绽放心田。
不求回报,只愿平安,
作福之路,永无边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街头施舍食物给流浪者,周围的人们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温暖和善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do good”或“act of kindness”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行善和期望得到正面回报。
“作福”这个词汇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作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达善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福】
(形声。从示,“畐”声。声符亦兼表字义。“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则“畐”有腹满义。“福”“富”互训,以明家富则有福。本义:福气,福运。与“祸”相对)。
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
【引证】
《说文》。按,本作祜也。-福,祐也。 、 贾谊《道德说》-安利之谓福。 、 《荀子·天论》-师其类者谓之福。 、 《礼记·祭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 《易·晋》-受茲介福。 、 《诗·小雅·桑扈》-万福来求。 、 《诗·鲁颂·閟宫》-降福既多。 、 《韩非子·解老》-全寿富贵之谓福。 、 《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组词】
福泽、 福无双降,祸不单行、 福缘、 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