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7:36
契书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契约书”或“合同书”。它指的是一种正式的书面文件,用于记录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协议、承诺或交易。契书通常包含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交易的条款和条件。
在文学作品中,契书可能象征着承诺、责任或束缚。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契书”来指代任何形式的正式合同或协议。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契书是一个精确且正式的术语,用于描述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同义词:合同、协议、文契、约书 反义词:解约、废止、撤销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正式程度。例如,“合同”通常用于商业和法律语境,而“契书”可能更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契书”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契”指的是刻在木板或骨片上的记号,用于证明所有权或协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书”逐渐演变为指代书面形式的合同或协议。
在**传统文化中,契书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交易的记录,也是社会秩序和诚信的象征。在古代,契书的签订往往伴随着正式的仪式,以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契书可能让人联想到责任、承诺和法律约束。它可能带来一种正式和严肃的情感反应,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历史和传统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契书可能涉及房屋买卖、租赁合同或商业合作。例如,购买房产时,签订一份详细的契书是确保权益的重要步骤。
在诗歌中,契书可以象征永恒的承诺:
“在这份古老的契书上, 我们的名字永远相连, 如同星辰不灭, 誓言永存心间。”
契书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羊皮纸、羽毛笔和墨水,以及签订仪式的庄重氛围。视觉上,它可能与古典装饰和正式的文书格式相关。听觉上,可能与签字时的沙沙声或宣读条款的庄严语调相关。
在英语中,“契书”可以对应为“deed”或“contract”。不同文化中,契书的法律地位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功能——记录和证明协议——是普遍的。
契书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法律和商业交易的基础,也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契书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协议和承诺,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法律和社会实践。
1.
【契】
楔子。 同: 楔
【引证】
《齐民要术》-从批契系(或作“继”)腰曳之。
人名。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