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1:26
口说无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口头上的陈述没有证据支持。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没有凭据,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或证据。这个成语强调了口头承诺或陈述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口说无凭”可以用来提醒人们不要轻信口头上的承诺,尤其是在法律、商业谈判或个人关系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绘人物的狡猾或不诚实。在口语中,它常用来表达对某人言论的不信任或怀疑。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语境的适用性。反义词则强调了有实际证据支持的陈述。
“口说无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记录和验证手段,口头陈述的可靠性常常受到质疑,因此这个成语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书面文件和证据,认为“白纸黑字”才是可靠的。因此,“口说无凭”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反映了人们对口头承诺的不信任。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警示和怀疑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不可靠、不诚实的行为。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人们强调证据的重要性,避免轻信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口头承诺却未兑现的情况,这时我就会用“口说无凭”来提醒自己和其他人,不要轻易相信口头上的承诺。
在诗歌中,可以将“口说无凭”融入到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中,强调信任的脆弱性:
口说无凭,心难测, 承诺如风,难捉摸。 唯有白纸黑字, 见证真情,不变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说话,但周围没有任何证据或记录,强调口头陈述的空洞性。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轻柔但带有不确定性的旋律,来表达“口说无凭”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强调实际行动比口头承诺更重要。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口头和实际行动的不同重视程度。
通过对“口说无凭”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表达中证据和书面记录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书面记录的保存。
此皆~,待我亲去踏看明。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说】
古语的读法。 同: 悦
【引证】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战国策·魏策》-秦王不说。 、 《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 、 《韩非子·五蠹》-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凭】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恁,依也。 、 《三国演义》-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 、 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组词】
凭几、 凭肩、 凭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