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9:31
一隅之说 的字面意思是“一个角落的说法”,通常用来形容某个观点或者理论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或局部出发,缺乏全面性和普遍性。这个词汇强调了观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隅之说”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文学,最初用来形容观点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强调观点的片面性。
在**文化中,强调“全面”和“平衡”的观念非常普遍。因此,“一隅之说”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全面考虑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对全面性和平衡性的重视。
这个词给我一种局限和狭隘的感觉,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尽量全面和客观,避免片面和偏颇。
在大学的一次讨论课上,我听到一位同学的观点被老师批评为“一隅之说”,这让我意识到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角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
一隅之说如微尘般渺小,
唯有全面的光芒,
才能照亮真理的道路。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的一个小角落,试图解释整个迷宫的结构,这就是“一隅之说”的视觉联想。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局限和狭隘的声音,比如回声在一个小房间里回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narrow view”或“a one-sided perspective”,强调观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隅之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要全面和客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观点的局限性,并鼓励我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也,非通论也。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隅】
(形声。从阜(fù),禺(yú)声。“阜”是土山,有土则可用于建筑,因而从“阜”的字有的与建筑有关。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隅,陬也。 、 明·徐渭《缇芝赋》-既登览乎隅椒,复临泛乎汪洋。
【组词】
山隅;隅椒、 隅隈、 隅陬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说】
古语的读法。 同: 悦
【引证】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战国策·魏策》-秦王不说。 、 《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 、 《韩非子·五蠹》-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