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1:26
口误:指在说话或演讲时,由于紧张、分心、疲劳或其他原因,无意中说出与原意不符或错误的话语。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口误有时被用作情节推进的手段,或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口误是常见的现象,通常会被立即纠正或忽略。 专业领域:在演讲、辩论等专业场合,口误可能会被视为不专业,影响演讲者的形象。
同义词:失言、说错、误说 反义词:正确、准确、无误
词源:“口误”一词由“口”和“误”组成,“口”指说话,“误”指错误。 演变:在古代汉语中,“口误”多指说话时的错误,现代汉语中仍保留这一含义,并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
意义和影响:在某些文化中,口误被视为不吉利的预兆,而在现代社会,口误更多被看作是正常的人类行为。
情感反应:口误通常会引起轻微的尴尬或笑声,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同情。 联想:口误让我联想到人们在紧张或疲劳时的无助感。
经历或故事:在一次重要的面试中,我紧张得把“经验”说成了“金验”,面试官笑了,这让我更加紧张。
诗歌:
口误如风,
吹散了原本的话语,
留下了意外的笑语。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人在演讲时突然停顿,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 听觉联想:听到一个人在说话时突然停顿,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语。
不同语言:在英语中,口误可以称为“slip of the tongue”或“malapropism”。 使用情况:不同文化对口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文化可能更加宽容,有的则较为严肃。
理解:口误是人类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在表达时的脆弱性和不完美。 重要性:了解口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并在实际交流中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误】
谬误;错误。
【引证】
《说文》-误,谬也。 、 《史记·萧相国世家》-群臣议皆误。 、 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 晋·陶渊明《归田居》-误落尘网中。 、 清·张廷玉《明史》-土木之误。
【组词】
笔误;误错、 误证、 误本、 误谬
耽误。
【引证】
《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
【组词】
误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