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1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16:07
“惹是招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引起是非或招致麻烦。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因为言行不当或处理不当而引起纷争或麻烦。
在文学作品中,“惹是招非”常用于描述人物的性格或行为,如某人因为多嘴或多事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或劝诫他人不要做可能会引起纷争的事情。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和预防潜在的冲突或纠纷。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招惹是非”更强调主动性,而“惹事生非”则更强调结果。反义词则强调避免或解决冲突。
“惹是招非”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避免纷争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个人行为,也扩展到组织和社会层面。
在**传统文化中,避免惹是招非被视为一种智慧和美德。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被教导要谨慎言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麻烦、纷争和不愉快。它提醒人们在言行上要谨慎,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不慎言辞而惹是招非的情况。这种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在社交场合中保持谨慎和礼貌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惹是招非”融入到描述人物性格或行为的诗句中,如:
“多言惹是非,静默守安宁。”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争吵或冲突的画面,如两个人在街头争吵。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嘈杂的争吵声或不和谐的音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r up trouble”或“cause a scene”,它们都表达了引起麻烦或纷争的意思。
“惹是招非”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提醒我们在言行上要谨慎,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和谐与秩序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孩儿,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过,又去惹是招非。
教你们贼狗胎在这里看看,就恁~的。
1.
【惹】
(形声。从心,若声。本义:招引)。
同本义。
【引证】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组词】
惹口面、 惹邪、 惹起、 惹口舌
2.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3.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4.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