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9:14
“格高意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格调高雅,意境深远。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艺术创作或人的思想境界高远,不拘泥于世俗,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
在文学语境中,“格高意远”常用来评价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超越常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也是一个常用的评价标准。
同义词:
反义词:
“格高意远”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对仗结构,即“格高”与“意远”相对应。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一直被用来形容高雅的艺术和深远的思想,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文化中,“格高意远”体现了对高雅艺术和深邃思想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上。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仰和向往。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激励我在自己的创作和思考中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用“格高意远”来形容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他的课堂不仅知识丰富,而且总能引导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让人受益匪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山川秀丽,格高意远,
诗心悠然,笔下生花。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山水画,画面中山峰耸立,云雾缭绕,给人一种高远深邃的感觉。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首古典音乐,旋律悠扬,意境深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fty and profound”,用来形容思想或艺术的高远和深邃。
“格高意远”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提升了我的审美和思考能力。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注重在创作和表达中追求高雅和深远的意境。
去年得富春生孙何文数十篇,格高意远,大得六经旨趣。
1. 【格】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4.
【远】
(形声。从辵(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引证】
《说文》-远,辽也。 、 《尔雅》-远,遐也。 、 《礼记·王制》。注:“九州之外也。”-屏之远方。 、 《礼记·中庸》-柔远人也。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左传·三十三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唐·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广东军务记》-极目远望。
【组词】
远行无急步、 远游之戒、 远招近揖、 远水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