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4:20
“东郭逡”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一个典故。字面意思并不直接明了,它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东郭逡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因其在历史记载中的行为而得名。
在文学作品中,“东郭逡”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在道德上模棱两可或行为上有争议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常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历史和文化特定性。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被用来讨论古代人物或**。
同义词:可能包括其他历史人物的名字,如“管仲”、“鲍叔牙”,但这些词汇并不完全等同,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人物和历史背景。 反义词:由于“东郭逡”是一个特定历史人物的名字,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东郭逡”的词源直接关联到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出现。
在**文化中,“东郭逡”可能被用来象征那些在道德和政治上复杂的人物。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通常与对古代历史的讨论相关。
对于学*历史的人来说,“东郭逡”可能引起对古代政治和道德复杂性的思考。对于一般读者,这个词汇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历史课程中学*到东郭逡的故事,这让我对古代**的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中,可以将“东郭逡”作为一个角色,赋予他现代的背景和挑战,探讨他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由于“东郭逡”是一个历史人物,可能的视觉联想包括古代**的服饰、建筑和战争场景。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古代音乐或历史讲座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东郭逡”的词汇,但可以比较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历史人物,如罗马的凯撒或英国的亨利八世。
“东郭逡”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用,但在历史学*和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反思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并在现代语境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角色模型。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郭】
(形声。从邑,从“邑”,表示与城郭有关。本义: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同本义。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引证】
《说文》-郭,外城也。 、 《管子·度地》-城外为之郭。 、 《乐府诗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门闭,因逾郭而入。
【组词】
郭围、 郭术、 郭郛
3.
【逡】
(形声。从辵(chuò) 。本义:徘徊的样子)。
复,往来。
【引证】
《说文》。徐灏注笺:“复训往来。往来即逡巡意。”-逡,复也。
1. 【东郭】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