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7:46
忘恩背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情,违背了道义。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得到他人帮助或恩惠后,不仅没有回报,反而做出伤害或背叛对方的行为。
忘恩背义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忘恩背义被视为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相悖。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个人的声誉和人际关系。
这个词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如愤怒、失望和厌恶。它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诚信和感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一些忘恩背义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成为人们讨论道德和人际关系的话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忆往昔恩情,叹今朝忘恩背义,心寒如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etrayal of trust" 或 "ungratefulness",但这些表达可能没有忘恩背义在中文中所包含的道德谴责的强烈意味。
忘恩背义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保持诚信和感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小人~,至以怨报德。 ★宋·崔鶠《杨嗣复论》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回:“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时见怪,显的我们~。”
1.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2.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3.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