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2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5:26:46
“以德报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即在别人对自己不公或伤害时,不是以怨报怨,而是以善意和恩德来回应,以此来感化对方,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以德报怨”常常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如《左传》中提到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劝诫他人不要怀恨在心,而应以宽容和善意对待他人。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宽恕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同义词中,“宽恕”和“包容”强调的是内心的宽大和接受,而“以德报怨”则更强调行动上的积极回应。反义词中,“以怨报怨”直接对立,强调的是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他人的恶意。
“以德报怨”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看法,强调了公平和正义。
在**传统文化中,“以德报怨”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了和谐与宽容的重要性。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观念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减少冲突。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善良、宽容和智慧。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以德报怨的情况。例如,当朋友无意中伤害了我,我选择了理解和原谅,最终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以德报怨,心怀宽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雨中为另一个人撑伞,尽管对方曾对他不公。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首温暖的歌曲,歌词中充满了宽容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turning the other cheek”(转过另一边脸颊)来表达,这也是一种强调宽恕和非暴力的态度。
“以德报怨”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展现宽容和智慧。
君子不念旧恶,~。
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3.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4.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