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2:48
世外桃源:这个词汇源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风景秀丽、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字面意思是指一个远离尘嚣、自给自足的理想化乡村或社区。
“世外桃源”最初出现在《桃花源记》中,后来逐渐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描述理想化的、与世隔绝的美好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也有所扩展,不仅限于地理环境,还可以指代精神上的避难所。
在**文化中,“世外桃源”代表了人们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简单、自然生活的渴望。
这个词常常带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溪流、翠绿的山峦和悠闲的田园生活。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珍视。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度过了一个夏天,那里的生活简单而宁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世外桃源的边缘,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远离尘嚣,与自然共舞。”
想象一幅画面:青山绿水间,几间小屋散落,炊烟袅袅升起,鸟鸣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理想化地方可以用“Shangri-La”(香格里拉)来形容,它源自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也是一个与世隔绝、风景如画的理想之地。
“世外桃源”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
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在这儿,在这~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1.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2.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3.
【桃】
(形声。从木,兆声。本义:果木名)。
桃树。
【引证】
《说文》-桃,桃果也。 、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4.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
1. 【世外】 尘世之外;世俗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