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0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04:24
“世外人”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那些与世俗社会保持距离,不参与常规社会活动的人。他们可能是隐士、修行者、哲学家或其他类型的个体,选择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世外人”常被用来描绘那些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人物,如古代诗词中的隐士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行为古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研究中,它可能指代那些专注于精神探索而非物质追求的学者或信徒。
“世外人”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世”和“外人”两个词组成,字面意思即“世界之外的人”。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这个概念已经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演变,但基本内涵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世外人”常常与道家或的修行理念相联系,代表了追求精神超越和内心平和的理想。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判那些脱离社会现实、不关心公共事务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尊敬和好奇。尊敬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道路,好奇则是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世俗之外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选择在山中隐居的老人,他的生活方式让我对“世外人”这个词汇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中岁月长,世外人自忘。云深不知处,心静水自凉。”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位老人在山中静坐的画面,周围是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流。听觉上,可能是山间的鸟鸣和溪水的潺潺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ermit”或“recluse”,它们也有类似的含义,指的是那些选择独居、远离社会的人。
“世外人”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和表达那些追求精神超越的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1.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2.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