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1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14:04
“含糊不明”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某事物或某人的陈述、表达或行为缺乏清晰度,难以理解或解释。它强调了信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接收者难以准确把握其意图或内容。
“含糊”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原意为声音低沉不清,后来扩展到指任何形式的模糊不清。而“不明”则直接表示不清晰或不了解。
在某些文化中,含糊不明的表达可能被视为一种策略,用以避免直接冲突或责任。在社会交往中,过度使用含糊不明的表达可能会导致信任缺失。
这个词组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它可能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份含糊不明的项目计划书,导致团队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多次误解和调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光含糊不明,如同我心中的疑问,无声地闪烁。”
想象一片雾气弥漫的森林,视觉上给人一种含糊不明的感觉;或者一段低沉、不清晰的录音,听觉上也传达了类似的效果。
在英语中,“vague”和“ambiguous”可以对应“含糊不明”,但“vague”更偏向于不具体,而“ambiguous”则强调多义性。
“含糊不明”这个词组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状态,也反映了沟通中的复杂性和挑战。在学*和使用中,理解其细微差别和恰当的语境应用是关键。
他发着高热,~地说了好些话,可是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糊】
像粥一样的食物
【组词】
面糊
欺骗,蒙混,敷衍
【组词】
糊弄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