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1:42
“流血浮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尸体漂浮在水中,血液流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争或*暴力后的惨状,强调死亡人数众多,场面极其悲惨。
“流血浮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于古代战争或灾难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惨烈场面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的使用往往与历史教育或反战宣传相关。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悲伤的,联想到的场景往往是血腥和死亡,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不适。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可能出现在历史学*或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残酷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流血浮尸”融入到对战争的反思中:
在那条古老的河流,
流血浮尸漂浮,
是历史的叹息,
是和平的呼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河流中漂浮的尸体和流淌的血液,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争的枪炮声和人们的哀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vers of blood”或“fields of the dea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悲惨和死亡的意象是相似的。
“流血浮尸”这个成语在描述战争或灾难的惨状时非常有力,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的把握,避免过度渲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场景。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
3.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4.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