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8:30
“不分上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两者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形容两者水平相当,难以区分优劣。
在文学作品中,“不分上下”常用于描述人物的能力、技艺或物品的质量等,强调平等或相似。在口语中,人们常用此词来表达对两个或多个事物同等评价的看法。在专业领域,如体育、学术竞赛等,也常用此词来描述参赛者或研究成果的水平相当。
同义词“旗鼓相当”强调双方力量或水平相当,而“不相上下”和“平分秋色”则更多强调在比较中难以区分高低。反义词“天壤之别”和“判若云泥”则强调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不分上下”这一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逐渐扩大。
在**文化中,“不分上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强调在某些情况下不应过分强调等级或差异。在社会交往中,这一成语也常用于表达对他人能力的尊重和认可。
“不分上下”给人以平等、公正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公平竞争和相互尊重的场景。在表达中,它有助于传递一种和谐、平衡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不分上下”来形容两位同事的工作表现,他们都极为出色,难以区分谁更优秀。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川与河流,不分上下,共绘大地之美。”
想象两幅画作并排悬挂,色彩和构图都极为相似,难以分辨优劣,这种视觉上的平衡感与“不分上下”的含义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par with”或“equal to”,都强调两者在水平或质量上的相当。
“不分上下”这一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用于描述客观事实,还传递了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一天到晚,粘股糖似的,不分上下,搅在一块儿坐马车、看夜戏、游花园。
在法律面前~,一律人人平等。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3.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