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8:54
词汇“摸鸡偷狗”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不端,偷偷摸摸,做些不光彩的事情。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摸鸡偷狗”字面意思是指偷偷摸摸地去抓鸡和狗,引申为做些小偷小摸、不正当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行为的隐蔽性和不正当性。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来源于古代农村社会,当时鸡和狗是常见的家畜,偷窃这些动物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形容各种不正当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摸鸡偷狗”这样的行为是被社会所不齿的。这个成语在社会教育中常被用来强调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不诚实、不正直的行为,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厌恶或鄙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有人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他们的行为,以此来表达我的不满和批评。
在创作中,可以将“摸鸡偷狗”融入到一个故事情节中,描述一个角色因为做了这样的事情而受到惩罚,以此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农村,一个人偷偷摸摸地接近鸡舍或狗窝的画面,以及可能伴随的轻微的脚步声和动物的警觉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偷鸡摸狗”在英语中可以用“petty theft”或“sneaky behavior”来表达。
“摸鸡偷狗”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表达,用来形容不正当的行为。它在文学、口语和教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对不正当行为的批评和警示。
在此帮那强盗摸鸡偷狗的,一旦有失,落个骂名千古。
1.
【摸】
(形声。从手,莫声。本义:用手接触或轻摩物体)。
同本义。
【引证】
《后汉书·蔡邕传》-邕读(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读之。
【组词】
摸脸;摸摸她的手;这衣料摸着很软;摸索、 摸挲、 摸牌
2.
【鸡】
(形声。从鸟,奚声。本义: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 鸟纲雉科家禽,品种很多,喙短锐,有冠与肉髯,翅膀短,尤指普通家鸡(Gallus gallus)。
【引证】
《说文》-雞,知时兽也。从隹,奚声。籀文从鳥。 、 《汉书·五行志》-雞者,小兽,主司时起居人。 、 《礼记·月令》-食菽与雞。 、 《礼记·曲礼》-雞曰翰音。 、 《易·说卦传》-巽为雞。 、 《周礼·大宗伯》-工商执雞。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鸡栖于厅。
【组词】
鸡男、 鸡坊、 鸡肤、 鸡鹜
3.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4.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