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1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16:12
树芽 的字面意思是指树木在春季或其他适宜条件下新长出的嫩芽,通常呈绿色,是树木生长和繁殖的一部分。这些嫩芽最终会发展成树叶、花朵或果实。
树芽 这个词源于古汉语,由“树”和“芽”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树芽常被用来描述春天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许多文化中,树芽象征着新生和希望。例如,在**传统文化中,春天和树芽的萌发常常与春节等节日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繁荣。
树芽常常带给人一种清新和充满希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循环,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在个人生活中,树芽可能与某个特别的春天或某个重要的成长经历相关联。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某个春天种下一棵树,看着树芽慢慢成长,这成为他生活中一个美好的记忆。
在诗歌中,树芽可以被用来象征青春和希望:
春风拂过,树芽轻摇, 生命的绿意,悄然绽放。 每一叶新绿,都是希望的种子, 在阳光下,我们共同成长。
树芽的视觉联想通常是绿色的、嫩嫩的,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春风轻拂树叶的声音,或是**在树芽间欢快地歌唱。
在不同文化中,树芽的象征意义大致相似,都与新生和希望相关。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春天和树芽的萌发也常常被视为新的开始和生命的复苏。
树芽 这个词不仅仅描述了树木生长的自然现象,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芽】
(形声。从艸,牙声。本义: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多以牙为芽。”-芽,萌芽也。 、 《广雅·释草》-芽,孽也。 、 韩愈《苦寒诗》-遂令黄泉下,萌芽夭句尖。 、 宋·沈括《梦溪笔谈》-二月草已芽,八月草未枯。 、 、 、 宋·苏轼《惠崇-蒌蒿满地芦芽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