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0:50
瑕不掩瑜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瑕疵不能掩盖美玉的光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并不能掩盖其优点或价值。它强调的是整体上的优点和价值超越了个别的缺点。
在文学作品中,瑕不掩瑜 常用来评价人物或作品,即使有某些不足,但其优点和价值仍然显著。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安慰或鼓励他人,指出即使有缺点,但整体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或学术评价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平衡对作品或研究的批评与赞扬。
同义词:瑕不掩瑜的同义词包括“瑕瑜互见”、“瑕瑜并存”等,都强调优点与缺点并存,但优点更为突出。 反义词:反义词可能是“瑕瑜俱灭”或“瑕瑜俱掩”,强调缺点掩盖了优点,整体价值受损。
瑕不掩瑜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原意是指玉石上的瑕疵不能掩盖其美玉的光辉,后来引申为人的缺点不能掩盖其优点。
在传统文化中,瑕不掩瑜**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评价事物时,既不忽视缺点,也不否定优点,而是寻求一个平衡点。这种思想在社会交往和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缺点时,更应看到和强调优点。它也提醒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应全面客观,不应因小失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用这个成语来鼓励朋友或同事,尤其是在他们因为一些小错误而自责时,我会告诉他们瑕不掩瑜,重要的是整体表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虽有微瑕,不掩其瑜, 星辰虽小,亦能照夜。”
想象一块带有微小瑕疵的玉石,在阳光下依然闪耀着美丽的光芒,这种视觉形象与瑕不掩瑜 的含义相契合。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首旋律中虽有几处不完美,但整体依然悦耳动听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good outweighs the bad”,虽然意思相近,但缺乏瑕不掩瑜 这种形象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瑕不掩瑜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教会我在评价事物时保持客观和全面。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学会了如何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正视和接受缺点。
1.
【瑕】
(形声。从玉,叚(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瑕,玉小赤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赤瑕驳榮。 、 左思《蜀都赋》-江珠瑕英。 、 《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
【组词】
瑕适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揜】
捕取;袭取。 同: 掩
【引证】
《说文》-揜,自关以东,取曰揜,一曰覆也。 、 《礼记·王制》-诸侯不揜群。 、 《谷梁传·昭公八年》-揜禽旅。 、 《史记·司马相如传》-揜群雅。 、 汉·刘向《说苑·修文》-取之不围泽,不揜群。
【组词】
揜群
遮蔽;掩藏。
【引证】
《礼记·檀弓》-广轮揜坎。 、 《荀子·富国》-出入相揜。 、 《二刻拍案惊奇》-忽见一个人揜揜缩缩,在那瓜地中。
【组词】
揜覆、 揜著、 揜眼、 揜匿
4.
【瑜】
(形声。从玉,俞声。本义:美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瑾瑜,美玉也。 、 《礼记·玉藻》-世子佩瑜玉。 、 《淮南子·缪称》-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
【组词】
瑜玉、 瑜珉、 瑜珥、 瑜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