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5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58:03
“威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威严而庄重。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气质或行为,表现出一种严肃、不可侵犯的特质。
在文学作品中,“威重”常用来形容君王、**或权威人士,强调其威严和尊严。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场合或描述某人的领导力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军事,这个词用来描述规则或命令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
同义词中,“威严”更侧重于权威和尊严,“庄重”则强调稳重和得体,“严肃”则更多指态度或气氛的认真。反义词则分别表示缺乏威严、不正式或不认真。
“威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威”指力量或影响力,“重”指重要或严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威重”与儒家思想中的礼仪和秩序观念紧密相关。它反映了社会对权威和秩序的尊重,以及对个人行为规范的期待。
“威重”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和敬畏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严肃的仪式或正式的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位严肃的老师或领导时使用过“威重”这个词,以表达他们对规则的严格遵守和对学生的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目光如冬日寒风,威重而不可侵犯,每一句话语都如同冰霜,凝固了空气中的每一丝温暖。”
视觉上,“威重”可能让人联想到穿着正式、面容严肃的人物,如历史剧中的**或将军。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有力的声音,传达出不可置疑的权威。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ignified”或“authoritative”,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类似的威严和庄重的感觉,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
“威重”这个词在描述权威和庄重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外在的严肃性,也反映了内在的尊严和力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描述的深度和准确性。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