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8:30
“书状”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正式的书面文件或文书,如法律文件、官方信函、证书等。它强调了文件的正式性和书面形式。
“书状”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书”指书写,“状”指形态或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主要用于描述正式的书面文件,保持了其原始的含义和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书状代表了权威和正式性,是官方沟通和法律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体现了社会等级和官方权威的象征。
“书状”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严肃、正式的场合,可能带有一定的权威感和距离感。在个人情感上,它可能引起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办理法律事务时接触到各种书状,如合同、授权书等,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书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书状”:
墨香犹在纸间游,
书状封存旧日愁。
字字珠玑藏岁月,
一纸风华诉春秋。
视觉上,“书状”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纸张、墨迹和印章;听觉上,可能是翻阅纸张的沙沙声,或是宣读书状时的庄重语调。
在英语中,“书状”可以对应为“document”或“instrument”,在不同的法律和文化背景下,这些词汇也有其特定的使用方式和含义。
“书状”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书面文件的正式性,也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厚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书状”有助于提升沟通的准确性和正式性。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