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3:47
“率土之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沿着国土的边缘。基本含义是指整个国家的领土,强调国家的完整性和边界的明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国家的疆域辽阔,或者指国家的边疆地区。
在文学中,“率土之滨”常用于描绘宏大的国家景象,如历史小说或诗歌中描述古代帝国的疆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强调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国际关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国家的边界和领土问题。
同义词:
反义词:
“率土之滨”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句话原本是用来描述古代君主对国家领土的绝对所有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和正式场合,以强调国家的完整性和边界的明确。
在**传统文化中,“率土之滨”常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性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在现代社会,它也被用来强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不可侵犯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严和宏大。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帝国的辉煌和现代国家的尊严。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我感到一种对国家的热爱和对领土完整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关于国家历史的演讲中使用了“率土之滨”这个成语,以强调我们国家领土的完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这个成语帮助我传达了演讲的主题,并得到了听众的共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率土之滨,
山河壮丽,
历史的篇章,
书写着不朽的传奇。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国家边疆的壮丽风景画,山脉、河流和边境线构成的画面。在音乐方面,可以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rom sea to shining sea”,用来形容美国的广阔领土。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国家的广阔和边界的明确。
“率土之滨”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国家领土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符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关于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概念。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度。
纷纷战国尚尊周,五霸争强作列侯,~承治化,威名耿耿壮春秋。 ◎元·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一折
1.
【率】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本义:捕鸟的丝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率,捕鸟毕也。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滨】
(形声。从水,宾声。本义:水边)。
湖、河、海的水边陆地。
【引证】
《诗·召南·采蘋》-南涧之滨。 、 《诗·小雅·北山》。传:“滨,涯也。”-率土之滨。 、 《书·禹贡》-海滨广斥。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
【组词】
湘江之滨;溪滨;滨涯、 湖滨;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