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5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55:41
“好谋少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善于谋划但缺乏决断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思考周密,但在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不能迅速做出决定。
在文学作品中,“好谋少决”常用来描绘那些智慧过人但性格犹豫的角色,如《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总是考虑太多而无法行动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同义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都强调了决策过程中的迟疑和缺乏果断,而反义词“果断”和“决断”则强调了迅速和坚定的决策能力。
“好谋少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对领导者和决策者品质的一种评价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或军事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果断和决断被视为领导者的重要品质。因此,“好谋少决”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尤其是在强调行动和效率的社会环境中。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总是在思考但从未采取行动的人,给人一种犹豫和拖延的印象。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一种焦虑或不耐烦的感觉。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能提出很多好的想法,但在实施时总是犹豫不决,最终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在诗歌中,可以将“好谋少决”融入描述一个智者犹豫不决的场景,如:
智者好谋少决,
星辰指引犹豫心。
夜风轻拂思绪长,
晨光未现决策难。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充满书籍和地图的房间,一个人站在中央,眉头紧锁,手中拿着笔,却迟迟不下笔。听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安静的房间,只有时钟的滴答声和偶尔的翻书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ralysis by analysis”,意思是因为过度分析而无法采取行动。这个表达也强调了思考过多而导致的行动障碍。
“好谋少决”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决策时需要平衡思考和行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1.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2.
【谋】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引证】
《说文》-虑难曰谋。 、 《书·洪范》-聪作谋。 、 《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 、 《诗·小雅·苍伯》-谁适与谋。 、 《春秋·说题辞》-在事为诗,未发为谋。 、 《论衡·超奇》-心思为谋。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 《左传·庄公十年》-未能远谋。 、 、 《列子·汤问》-聚室而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谋诸漆工。
【组词】
谋谟殚神、 不谋而合;合谋、 谋及庶人、 思谋、 谋始、 谋章
3.
【少】
(会意。小篆从小,丿(piě)声。本义:不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少,不多也。 、 《太玄·玄衡》-少,微也。 、 《易·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 《仪礼·乡射礼》-宾少进。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则至者少。 、 《韩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财有余。
【组词】
少一时、 少可、 少冗、 少甚么、 少才、 少年、 少好、 少言寡语、 少说、 少气
4.
【决】
(形声。从水,夬(guài)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河渠书》-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 《说文》-决,行流也。 、 《说文通训定声》-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 、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 《孟子》-决之东方而东流。 、 《汉书·沟洫志》-治水有决河深川。 、 《韩非子·初见秦》-决水而灌之。 、 《史记·秦始皇纪赞》-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 《韩非子·五蠹》-鲧禹决渎。 、 、
【组词】
决江、 决汩、 决子军、 决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