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2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7:47
焦沙烂石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沙子被烤焦,石头被烧烂”,通常用来形容天气极其炎热,以至于沙石都被烤得焦烂。这个词汇强调了极端的高温环境,使得自然界的物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焦沙烂石 常被用来描绘沙漠或荒凉之地在烈日下的景象,增强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天气或环境时,仍能传达出强烈的感受。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地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地表变化。
同义词:烈日炙烤、热浪滚滚、酷热难耐 反义词: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冷若冰霜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温度和环境时,各有其细微的差别,但都能传达出极端的气候条件。
焦沙烂石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焦”和“烂”两个形容词修饰“沙”和“石”两个名词,形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描述。在历史演变中,这个词汇可能随着人们对极端气候的认知和描述而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使用。
在某些文化中,焦沙烂石 可能被用来象征坚韧和生存意志,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命依然能够顽强地存在。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警示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
焦沙烂石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强烈的炎热和干燥的联想,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和疲惫。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极端气候的担忧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沙漠旅行中亲身体验到了焦沙烂石的景象,那种极端的炎热和干燥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烈日当空,焦沙烂石, 生命的绿洲,何在寻觅? 风沙呼啸,时光凝滞, 唯有坚韧,方能生存。
在视觉上,焦沙烂石 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中被烈日烤焦的沙石,呈现出一种干燥、焦黄的色调。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风沙呼啸的声音,增添了一种荒凉和孤寂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极端炎热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能传达出类似的感受。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使用“scorching sand and cracking rocks”来表达类似的意境。
焦沙烂石 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炎热的环境时非常生动和形象,能够有效地传达出强烈的感受和氛围。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描述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为寒则疑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
1.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2. 【沙】
3.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4.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