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0:21
“旌旗蔽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旗帜多到遮住了太阳,形容军容盛大或场面壮观。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声势浩大或场面非常壮观。
“旌旗蔽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的描述,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用于形容各种***、声势浩大的场合。
在文化中,“旌旗蔽日”常与古代战争和英雄主义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战争和英雄的崇拜。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各种大型活动,如庆典、等。
这个成语给人以宏大、壮观的视觉联想,同时也带有一种庄严和肃穆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激烈和英雄的气概,以及现代大型活动的盛况。
在描述一次大型音乐节时,我曾用“旌旗蔽日”来形容现场的热闹和壮观,这个成语很好地传达了那种人山人海、气氛热烈的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旌旗蔽日映山河,
战鼓雷鸣震九霄。
英雄豪气冲云汉,
千古风流一梦遥。
想象一下古代战场上的景象: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遮天蔽日,战鼓声、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ea of flags”或“flags fluttering in the wind”,虽然也能传达出壮观的场面,但缺乏“旌旗蔽日”那种历史和文化底蕴。
“旌旗蔽日”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壮观的场面,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今有西秦苻坚,领兵入寇,统兵百万,~。
1.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 、 《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 、 《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组词】
旌旄、 旌羽
2.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3.
【蔽】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遮住,遮掩。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蔽,蔽蔽小草也。 、 《广雅》-蔽,障也,隐也。 、 《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蒲蔽。 、 《管子》。注:“所以捍车马。”-乘马其蔽五。 、 《淮南子·修务》-景以蔽日。 、 《老子》-故能蔽不新成。 、 楚·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 《史记》-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阴翳蔽日。
【组词】
隐蔽、 屏蔽;蔽天
4.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