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1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12:58
“旌旗蔽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旗帜多到遮蔽了天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军队阵容庞大,旗帜众多,或者比喻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旌旗蔽天”源自古代军事用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以形容各种***、声势浩大的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旗帜象征着权威和力量。因此,“旌旗蔽天”不仅形容军事场面,也常用来比喻任何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事物。
这个成语给人以宏伟、壮观的视觉和情感联想,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气势。在文学创作中,它常用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观看历史剧或参与大型活动时,我常常会联想到“旌旗蔽天”这个成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些宏大的场面。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旌旗蔽天映日红,战鼓雷鸣震九重。”
想象一下,战场上旌旗飘扬,遮天蔽日,伴随着战鼓和号角声,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ea of flags”,虽然意思相近,但“旌旗蔽天”更具有**特色和文学韵味。
“旌旗蔽天”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描述和理解那些宏大、壮观的场景。
戈甲耀日,旌旗蔽天,连亘二十余里,粲如锦绣。
因率城中将士,鼓噪而出,声震山谷,~,无不以一当百,斩首万级。
1.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 、 《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 、 《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组词】
旌旄、 旌羽
2.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3.
【蔽】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遮住,遮掩。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蔽,蔽蔽小草也。 、 《广雅》-蔽,障也,隐也。 、 《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蒲蔽。 、 《管子》。注:“所以捍车马。”-乘马其蔽五。 、 《淮南子·修务》-景以蔽日。 、 《老子》-故能蔽不新成。 、 楚·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 《史记》-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阴翳蔽日。
【组词】
隐蔽、 屏蔽;蔽天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