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3:07
旌旆(jīng pè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军队中的旗帜。其中,“旌”指的是用羽毛装饰的旗帜,而“旆”则是指垂下的旗帜。在古代,旌旆常用于表示军队的行进和指挥,是军队中重要的标志之一。
旌旆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军队的威严和力量,也常用来形容壮丽的景象或盛大的场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旌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分析古代军队的组织和指挥系统。
同义词:旗帜、军旗、战旗 反义词:无(因其特定含义,难以找到直接反义词)
旌旆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旌”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而“旆”字则在《诗经》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逐渐合并,形成了“旌旆”这一复合词,用以特指军队的旗帜。
在古代中国,旌旆不仅是军队的标志,也是国家权威和君主威严的象征。在战争和仪式中,旌旆的使用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旌旆一词常带有一种庄严和壮丽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的壮阔景象和军队的威武气势。
在历史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旌旆常被用作营造历史氛围和增强场景感的元素。例如,在描述古代战争场面时,旌旆的飘扬可以增强画面的动感和历史真实感。
在诗歌中,旌旆可以用来象征国家的兴衰或个人的志向,如:“旌旆随风去,志在四方游。”
旌旆的视觉联想常与飘扬的旗帜、战场的尘土和士兵的呐喊声相结合。在音乐中,可以联想到激昂的进行曲或古代战争的号角声。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或古希腊,类似的旗帜和标志也用于军队和仪式中,虽然具体名称和形式不同,但功能和象征意义相似。
旌旆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在文化和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