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1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12:24
“二三其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德行或品性反复无常,不一致。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不坚定,容易改变,缺乏一贯性。
在文学作品中,“二三其德”常用来批评那些言行不一、立场不坚定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差异,或者在专业领域中,用来描述那些政策或策略频繁变动的现象。
同义词:反复无常、朝三暮四、出尔反尔 反义词: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坚定不移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的行为或态度时,各有其细微的差别。例如,“反复无常”更强调变化的无规律性,而“始终如一”则强调一贯性和稳定性。
“二三其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道德和行为一致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道德评价,也用于描述更广泛的行为和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德行”和“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二三其德”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和道德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用来警示人们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和诚信。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不可靠和不稳定。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那些言行不一、难以预测的人或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的工作态度和承诺常常二三其德,这让我们团队的合作受到了影响。这个经历让我更加重视诚信和一致性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心自宽,二三其德难成篇。”这里通过对比春风的恒定和人的行为的不稳定性,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不断变化的图案或图像,象征着不稳定和不可预测。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节奏不一致的音乐,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ip-flop”或“wishy-washy”,它们也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不一致性。
“二三其德”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行为和态度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价人的一致性,也提醒我们在自己的行为中保持诚信和稳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都非常重要。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我旧许甘家二郎,因家贫远途,遂绝耗问。近方归,复闻郎家~,背弃前盟。
1.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