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9:10
掩妆(yǎn zhuā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遮掩或隐藏妆容。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女子在特定情境下故意隐藏自己的美貌或妆容,以达到某种目的,如试探他人的真心或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掩妆”常用于描述女子在情感纠葛或宫廷斗争中的策略性行为。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有时会故意不化妆,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试探贾宝玉的情感。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掩妆”可能不常用,但在某些情境下,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人故意不展示自己的外貌或妆容。
专业领域:在戏剧或表演艺术中,“掩妆”可能指演员在特定场景中不化妆或化淡妆,以适应角色的需要。
同义词:
反义词:
“掩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掩”意为遮掩,“妆”指妆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女性的妆容往往与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有关。掩妆有时被视为一种策略,用于测试男性的真心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较少,但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仍可能被用来描述类似的行为。
“掩妆”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和策略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她们为了生存和爱情,不得不采取各种策略。这种联想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朋友在重要场合故意不化妆,以测试她的伴侣是否真的爱她。这让我想到了“掩妆”这个词,它确实在某些情境下有着实际的应用。
诗歌: 掩妆的女子, 在月光下, 试探着真心, 隐藏着美丽。
故事: 在那个古老的宫廷中,她选择了掩妆,以避免引起**的注意。她知道,只有这样,她才能保护自己和她的家人。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古代女子在镜前轻轻遮掩自己的妆容,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听觉联想:可以想象一首古筝曲,旋律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神秘感,与“掩妆”的意境相呼应。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isguise”(伪装)或“mask”(面具),但这些词汇更侧重于完全隐藏身份或外貌,而不像“掩妆”那样侧重于隐藏妆容。
“掩妆”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生存策略和情感纠葛。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的使用较少,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联想。通过学和分析“掩妆”,我更加理解了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生活状态,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有着重要的启示。
1.
【掩】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掩,敛也。小上曰掩。 、 《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掩练帛,广终幅。 、 《史记·司马相如传》-掩薄草渚。 、 《周髀算经》-空正掩日。 、 《聊斋志异·促织》-掩口胡卢而笑。 、 清·方域《壮梅堂文集》-掩其上哉。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巾掩口。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诚。
【组词】
掩圹、 掩心、 掩土、 掩面、 掩著
2.
【妆】
(形声。从女,爿(pán)声。本义:梳妆打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娤。-妝,饰也。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不待饰装(妆)。 、 司马相如《上林赋》-靓莊(妆)刻饰。 、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